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别名:五月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浴兰节)
下一个端午节日期是:2025-5-31
夏季驱瘟散疫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加入纪念屈原。
端午节是汉字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日投江自尽,后以纪念屈原,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有些地方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与新春、中秋等节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简介和历史:端午节撒灰除虫是禳毒驱疫的习俗由来。端午节名称众多,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等等。至于常见的“端午”一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原书已佚,引文的“五”或作“午”字。对先是“端午”还是“端五”有分歧的意见。有人认为“端五”先于“端午”,端午一词要到唐代才出现。有人认为最初就是端午,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的“重午”,数字纪时取代干支后,才变作“重五”。对端字的解释也有分歧,或认为端”字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也有人反对《初学记》等训端为始将“端午”解释为“第一个午日(或五日)”,而主张“端”是“正”的意思,并以端午又名天中节、正阳节为证。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习俗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端午节的习俗中又有恶日禁忌、划龙舟等相关内容,因此历代流传的端午习俗或许是融合多种起源而成。端午节不少习俗都有禳毒驱疫的意义,始于对“恶日”的禁忌。传统上认为时值仲夏、疫厉流行的五月是“恶月”,人们在五月为了预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洁禳毒的措施。最迟于春秋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记载,上古之时人们于五月已有储存兰草作沐浴之用以及采谷物煮豆汤消暑的习俗。而这期间的活动也以安息静养为主,《礼记·月令》就记载当时提倡在五月斋戒节欲。而“恶月”禁忌也特别多,如汉代应劭所著的《风俗通》就记载当时一些俗谚如“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反映了当时的禁忌。而据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介绍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文集《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在当时俗称“恶日”,禁忌繁多,忌晒晾床、草席等用品和忌盖屋,。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除了驱瘟去疫之外,端午节不少习俗都与龙有关,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认为这些是迎涛神祭龙图腾的习俗,并主张端午节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人的节日。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中提到端午习俗,就指出竞渡源自南方,又引吴地乐府诗《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吴地习俗,认为端午源于南方,后来才流传至其他地区。而一些主要习俗如划龙舟和吃粽子也与龙图腾信仰有关。相传古代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而传统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龙,也对应五行,所以“五”这个数字也是代表龙,端午常见的五色丝也是代表五方的龙。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书中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屈原,唐代的《襄阳风俗记》也指以竹和五色丝包粽子是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龙吃掉,但《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屈原的忌日,而与吴均同时的宗懔所著之《荆楚岁时记》第卅节却记载东吴地区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而《苏州府志.增补》也指端午的粽子是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除纪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说法指端午节与其他历史人物如越王勾践、介子推等相关,当中屈原、伍子胥、勾践都是南方人,闻一多以此推断端午节俗源于南方。发展[编辑] 小孩于端午节捉蛤蟆 射粉团 斗百草 明代的端午节汉代端午节依然以保健、避疫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当时五月,人们会制作黄连丸、霍乱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药物。除制作治病丸药外,还会缠别称为长命缕、续命缕等的五彩丝线作为心理防卫。而五代人马缟的《中华古今注》则提到汉代宫中又有赐官员腰带的习惯。至晋代时,除了沿袭过去的避疫禳毒习俗去采艾草悬挂门上之外,一些积极祈禳的习俗如踏百草、斗百草等也很常见,而端午节划龙舟竞渡习俗的最早记载也是当时出现。后世的端午竞渡虽然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南北朝时采艾的习俗有所发展,荆楚一带采艾要在天亮鸡鸣之前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用作艾灸,人们相信这种艾草别具疗效。其他地区又有将艾草扎或剪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并有也采菖蒲来泡酒的习俗。宫中则承汉制,有赐衣物如扇子之习,《宋书》就记载刘宋时宋后废帝刘昱于元徽五年端午节因为嫌弃太后王贞风所赐之扇不够华丽而起毒杀之心。隋唐时端午节已成为重要的节日,互相赠送日常衣饰用品已成为习俗,宫中也沿袭汉代制度,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隋朝时,隋炀帝在端午节赐百官玳瑁钗冠,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也赐文武官员腰带。王溥的《唐会要》则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唐代端午节时各文武官员也常有赏赐,如《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期一个端午节,唐太宗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赠送物品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新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唐玄宗常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所赠之物尤以扇子为代表,由于皇帝提倡,端午赠扇之风大盛,民间在端午前后有热闹的“扇市”专门售卖扇子,这些扇子又称避瘟扇。此外,唐玄宗时宫中和长安城内还流行射粉团之戏,是把粉团放在金盘中,以小角为弓,架箭射盘中粉团,射中就拿来吃。民间又流行挂五时图,又称五毒符,是绘上蛇、蝎、蟾蜍、蜥蜴、蜈蚣图案的纸,用以防止毒虫作怪。宋朝时宫中继承旧制赐物,且发展成按官阶品秩赏赐节礼,后妃、近侍、大臣等皆获赐不同的服翫。而民间出现比前代更精致的端午节物,如卖桃、柳、百索、艾花等,食品有香糖果子、粽子、白团。又有以紫苏、菖蒲、木瓜切成茸再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卖桃、柳、葵花、蒲叶、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锺馗在内的各种神佛像,人们买回家第二天就于门前以五色水团、茶酒供奉神佛,又钉艾人、制作精美的粽子、五色纸钱、青罗制的白舌帖子等在门板或门楣。此外也有不少人乘画舫游湖消暑。而这天也被视为马的本命日,马厩会以五彩为马装饰鬃尾和马具。除香囊外,人们佩戴的还有驱邪的搐钱和吸汗的蚌粉铃。而有些人又会把菖蒲、艾草、蒜等禳毒植物制成不同形状,如天师状、虎形等威猛外形来镇慑邪魔外道。明朝时端午划龙舟的习俗已在各地盛行,各地也发展出不同的龙舟形制以及划龙舟的方式。有些是以龙舟来竞渡,如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明代瓜州的龙舟竞渡情况,自五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结束,历时整整半个月。而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为禳灾而设的竞渡习俗,竞渡前除祭祀外,还要由巫师作法来祈求胜利。划龙舟后,人们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以辟恶。杭州西湖的划龙舟是竞赛龙舟围着表演的大龙舟打转,大龙舟上层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层敲锣打鼓,之后大龙舟会抛下钱、鸭等物,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此外,明朝时的太医还把端午取蟾酥的民间偏方带进宫廷。直至清朝,端午节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至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端午节依然受到重视,而纪念屈原已成为比原来的驱瘟避疫更重要的主题。1940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节作为“诗人节”,纪念屈原和提倡其爱国精神。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端午节也是重要的节日,但较前代更强调屈原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文革时端午节虽然如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被视为“四旧”受到打压,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仍然保留。中国大陆于2007年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未受文革波及,保留更多端午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