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正月初一(别名:农历新年、年节、大年)
下一个春节日期是:2026-2-17
一年之始,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古代此日,百官朝会天子。
春节,是以农历计算的中国传统新年,亦称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其庆祝活动又俗称过年、度岁等,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从明代开始,华夏新年节庆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正式结束活动,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结为止。辛亥革命后,官方纪年标准由农历改为格里历。华夏新年与朝鲜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新年多数为同一日,而与藏历新年、蒙古新年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由于汉字文化圈的影响,春节在老挝、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有众多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国家也是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朝鲜半岛、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苏里南等地,农历新年都是法定假期。
简介和历史:唐朝以前殷商:部分人认为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天、祭祖活动。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并开始有爆竹(烧竹子)。魏晋:开始有鞭炮和守岁习俗。唐朝唐朝,新春时分一般共放七日假。《假宁令》这样写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但也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学生的假期长达一个月,农民可能大年初一仍然需要劳动。唐德宗李括时,曾经实行过“单号上朝,双号休假”的制度。此外,对许多普通百姓而言,没固定的假日——新年到了,假日就到了。在除夕守岁结束后的元正之日,唐朝人会举行“大朝会”、“大陈设”和“大赦令”。在大朝会中,皇帝头戴垂着十二串白珠的衮冕,在皇宫正殿面见5000名百官、前来通报各地情况的朝集使以及各国的使者们:180。大朝会更像是一种礼仪活动而非政事会议。大赦令就是对犯人既往不咎。大陈设时,许多象征着国家最高级别的礼器都被端出来以彰显大唐的国体,皇帝、朝廷官员、各地的朝集使和皇室宗亲身着端庄正式的服装,下官需按等级次序进行的向皇帝拜贺:首先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与太尉)要率先道贺;接下来中书令需将各个地方的贺表宣读;门下省的黄门侍郎随后上奏各地的祥瑞情况;然后户部尚书上奏各州的进贡物品名单,礼部尚书上奏邻国的进贡情况,太史局的太史令汇报天象;最后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宣布仪式结束。中书令带领中书门下两省的中高级官员一起上前向皇帝拜贺。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后蜀题写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是最早一副春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宋朝人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北宋除了宋太祖时期制度未定外,自宋太宗即位到宋真宗退位,官员元日均给七日长假。包拯上书仁宗,建议缩短为五日,故宋仁宗与宋神宗时新年假期五日。因朝臣不满,宋徽宗后又恢复到七日。南宋建国初期颠沛流离,官员没有年假。自绍兴和议后的第二年到南宋灭亡,官员每年春节假期大致上都是五日。宋朝私塾学生一年放寒假一个月,从腊月初八(腊八节)放到正月初八结束。乡下学生多放春假、秋假各一个月回家帮忙农事。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私塾大多也会放一日假。太学只在寒食、冬至、新年各放3日假,每年9日假;但学生往往随父亲赴外地就职,一请假就好几个月,直到年终才回校大考,考试合格即可当官。宋宁宗时,一般劳工(应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腊日各放假三日。宋朝冬至主食为“馄饨”(类似今日的饺子)。年夜饭主食为“馎饦”(手擀面羹)、春盘。春盘亦为立春主食。元朝汉人受蒙古影响,叫新年作“白节”,放假三日。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民国改用公历。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洋政府亦提倡破旧立新,提倡废除“旧历”,改用公历来庆祝新年。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国民政府于抗日战争前曾试图废除阴历新年,将过年习俗改为西历新年进行,但不被当时国人接受,尔后停止相关法令。北洋政府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向大总统袁世凯请求,定新春(春节)、端午节(夏节)、中秋节(秋节)、冬至(冬节)为四节。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呈大总统事由:呈拟规定四节由总长 朱启钤(盖章)中华民国三年一月二十一日一为呈请事,窃自新邦肇造阳历纪元,所以利国际之交通,定会计之年度,允宜垂为令甲,昭示来兹,但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故日本维新以来,改正历法,推行以渐,民间风俗之所关系,悉属因仍未改,春秋佳日,举国嬉嬉,或修祓禊,或隆报飨,岁时景物,犹见唐风,良以征引故事,点缀承平,不但为经济之节宣,且可助精神之活泼。我国旧俗,每于四时令节,游观祈献,比户同风,固由作息之常情,亦关人民之生计。本部风俗,衡度民时,以为对于此类习惯,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涉,即应明白规定,俾有率循。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谨呈大总统 内务总长袁大总统批曰:“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而后,内务部将此令颁行全国。内务部训令第 号(另令顺天府尹,步军统领,警察厅类同)中华民国三年一月二十三日令各省民政长新邦肇造阳历纪元,所以利交通而便会计,允宜垂为令甲,其四时令节,关于社会风俗人民生计,本部衡度民时,对于此类习惯,未便干涉,呈明大总统:以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以顺民意,而从习惯等因,奉大总统批:“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奉此,除电知外,合行抄录原呈,令行该民政查照,并转行各机关知悉,此令。禁止过农历年1928年5月7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呈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原因是:“考社会日常状况,十余年来,依然沿用旧历,罔知改正,……”。“拟办法八条,冀从根本上谋彻底之改造。”其中第二条是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第三条是严令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第四条是通令各省区市妥定章则,公告民众,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等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1930年,国民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废止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殊为不易,命令出台后即遭到了其他党派及社会团体的反对,指责国府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据时人记述,春节期间,官府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要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当时人们怨声载道,随即想出了方法,自行宣布“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因亲友聚会,停售五日(正月初一至初五)”,各商店一样关门。官吏亦无可奈何,最后,民间更是阳也不奉,阴则全违,民间庆贺春节一切如故,一两年后,政府亦不再禁止民众庆祝旧历新年。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华夏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文革化春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6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春节不再放假,传统习俗则视为四旧被废除。全大陆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从此“革命化”十余年,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春节休假被恢复。港澳地区港英政府及澳葡政府采取宽松政策、亦无干预华人传统习俗。二战后,港英政府积极参与庆祝春节,包括街道布置和管理年宵市场。1965年起,港督每逢春节前夕,都会发表新年贺词。1997年及1999年中国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此做法转由港澳行政长官发表,并延续至今。